核電的問題
台灣核能安全,不同於福島,因為台灣多產的是 "地震",但那是天災真的很難預防(除非除役1至3場);而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卻是"人為"(核四)那是可以預防避免的。
(核一、核二資料源自於維基)
核一廠與核二廠為於第二類活斷層(從更新世晚期,約十萬年前至今有活動之斷層)的山腳斷層之上磐,一旦該斷層活動引發強烈地震即可能危及這兩座核電廠。加上大臺北地區人口密集卻幅員狹小,如果發生輻射外洩,方圓二十到三十公里內的居民得要全部疏散,而這範圍內包含了基隆市、臺北市及新北市的東半部地區。
圖為金山(核一)核能電廠,是不是很眼熟,它就在我們以前飆車常去的十八王公旁邊。
(核三資料源自於自由時報)
不只核一、核二廠緊鄰活動斷層「山腳斷層」,距離屏東縣恆春鎮核三廠不到一.五公里的「恆春斷層」,最近也由「存疑性活動斷層」歸類為「第二類活動斷層」。學者認為,以現在地質證據來看,核電廠根本不該蓋在那裡。「存疑性活動斷層」是指對斷層的存在性、活動時代及再活動性保持懷疑,甚至認為其不會活動,但越來越多資料推翻先前的研究,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最近也將其歸類為「第二類活動斷層」,等於危險等級升高了一級。
(核四資料源自於維基)
- 曾任美國奇異公司工程司的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林宗堯建議,停建核四,延役現有核電廠。2011年7月,林宗堯發表《核四論》,綜合核四論等意見指出,核四因當初是以最好最新的規格為目標,造成許多特殊設計,因而設計出舉世罕見之特殊核電廠。況且興建方法還打破業界慣例,核四廠並非由有經驗的公司興建測試完成後再交給台電運轉,而是向奇異公司購買關鍵組件(奇異公司又分包給日立、東芝、三菱),以低價發標給經驗薄弱的顧問公司來監督,臺電自行分包興建(完全打破核電廠興建時採取統包的慣例,很容易在系統整合出大問題),還要自行設計核電廠的驗證測試流程,之後又多次自行變更設計,而且還給能力不足的廠商興建。林宗堯認為工程問題的嚴重性如同「航空公司不買飛機,而是買尚未有實機且為革命性設計的飛機設計圖、分包給水準不夠的承包商及組裝工人、然後自己修正錯誤設計、組裝飛機及自行設計程序測試驗證飛機」;核四的可信度反倒遠輸老舊的核二核三;而且林宗堯表示,台電自以為有能力興建核四、但實際上根本不行,原子能委員會也無法處理核四難題。原子能委員會於7月底的會議中,表示對核四興建過程的不滿,指出依照美國標準,核四該停工,並討論《核四論》指出的重大問題;原能會官員指出,當初復工時就應該找國外有經驗的公司來整合,這樣不僅品質有保障,或許核四現在已經完工,提早運轉以省下大筆成本。臺電對批評的回應是停工將造成政府每天一億元的損失,而且臺電所有設計變更均經由GE顧問認可,所有系統都經由嚴格測試,安全性可以獲得保障。
- 林宗堯指出,因為核四廠的設計,造出全球最複雜的儀表控制系統,還因產品採購時間及品質不一,整個興建工序混亂,當初民進黨停工引發批評,但許多核電廠人員其實鬆了一口氣,因為快蓋不下去了。
(結論)
其實就地質學家來看,核三才是最危險的。因為早期(1978年以前)的地質堪查,還無法探測到核三的恆春斷層。而就現在探測出來的所有數據,核三是所有核電地質探測專家,一致公認,最需要立即停止及除役的是核三。
至於核一、核二已經過於老舊危險,也到了除役年限了。
而替代的核四卻是如此的拼裝。所以以上四個電廠都是人為因素產生的危機,不能因為電價或是怕沒電,而龜縮,萬一真的發生什麼事情,影響我們的下一代。甚至是下下下一代都會。
留言